-
【2022年丽水招商】浙江省丽水市:出口总值突破 287 亿元背后的外贸转型之路
浙江省丽水市:出口总值突破 287 亿元背后的外贸转型之路 一、外贸规模与结构的双重突破 2021 年,丽水市外贸发展迎来历史性跨越:全市有出口实绩企业数首次突破千家,达 1008 家,全年出口总值超过 287 亿元。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实体经济出口的强劲增长,更标志着外贸结构的持续优化。从企业类型看,生产型企业 683 家,占比 67.8%,流通型企业 325 家,占比 32.2%,生产型企业成为出口主力,彰显了丽水制造业的坚实基础。从出口规模看,出口超亿元企业达 63 家,其中缙云县独占 20 家,反映出县域经济在全市外贸格局中的重要地位。 二、产业支撑与区域特色 丽水的出口增长离不开特色产业的深度发力。作为 “中国生态第一市”,丽水依托生态优势,推动农产品、竹制品、五金机械等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。例如,缙云县的带锯床产业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 70% 以上,2021 年出口额同比增长 25%,成为全球重要的锯切设备供应基地。同时,丽水积极培育新兴产业,新能源电池组件、半导体零部件等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 18%,显示出产业升级的初步成效。 三、政策赋能与平台建设 为破解山区外贸瓶颈,丽水市构建了 “政策 + 平台” 双轮驱动体系。在政策层面,出台《丽水市外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》,对跨境电商、市场采购等新业态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,并建立出口退税 “极速办” 机制,平均退税时间压缩至 3 个工作日。在平台层面,依托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,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,2021 年新增跨境电商企业 120 家,通过 “海外仓 + 直播带货” 模式,推动丽水香菇、青瓷等产品直达欧美市场,相关案例入选商务部跨境电商典型经验。 四、未来挑战与战略布局 尽管成绩显著,丽水外贸仍面临供应链成本上升、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。为此,丽水提出 “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+ 数字贸易” 双战略:一方面,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协作,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中心,计划到 2025 年生态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 35%;另一方面,加快建设中国(丽水)国际数字贸易中心,推动 90% 以上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,力争 2025 年跨境电商出口突破 50 亿元。
2022-02-21
-
【2022年嘉兴招商】嘉兴市:制造业转型示范项目领跑全省的背后逻辑
嘉兴市:制造业转型示范项目领跑全省的背后逻辑 一、省级示范项目的嘉兴答卷 在 2022 年度浙江省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公示名单中,嘉兴市 25 家企业入围,占全省 14.6%,数量位列全省第二。该项目聚焦十大标志性产业链,以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型制造为导向,旨在打造 “未来工厂”。嘉兴入围企业涵盖光伏新能源、智能装备、汽车零部件等领域,如浙江昱能科技的分布式光伏逆变器智能化生产项目、加西贝拉压缩机的绿色工厂升级项目,均体现了嘉兴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领先地位。 二、产业基础与政策导向 嘉兴的突出表现源于其深厚的制造业根基。作为长三角核心制造业基地,嘉兴规上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40%,形成了 “415” 先进制造业集群(4 个万亿级产业、15 个千亿级产业)。政策层面,嘉兴出台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“十四五” 规划》,设立 10 亿元产业转型基金,对入选省级示范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 1000 万元奖励,并优先保障用地、用能指标。例如,入围企业浙江生辉照明通过智能化改造,生产效率提升 40%,能耗降低 25%,获得专项奖励 800 万元。 三、转型路径与典型案例 嘉兴的制造业转型呈现三大特征:一是智能化渗透全链条,如桐昆集团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聚酯纤维生产全流程数字化,产品优等品率提升至 99.5%;二是绿色化成为硬指标,蓝特光学建立行业首个零碳工厂,光伏自发自用率达 70%;三是服务型制造崛起,雅莹集团从服装制造向 “设计 + 品牌 + 供应链” 综合服务商转型,服务收入占比从 10% 提升至 35%。这些实践为全省制造业转型提供了 “嘉兴样本”。 四、未来目标与区域协同 展望未来,嘉兴计划到 2025 年培育 50 家省级以上制造业转型示范企业,建成 10 个 “未来工厂” 和 100 个智能车间。在长三角协同方面,嘉兴与上海、苏州共建 G60 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产业联盟,2021 年联合实施跨区域转型项目 17 个,涉及总投资超 200 亿元,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。
2022-02-21
-
【2022年南浔区招商】湖州市南浔区项目建设奏响 “奋进曲”:数字化监管下的投资热潮
湖州市南浔区项目建设奏响 “奋进曲”:数字化监管下的投资热潮 一、集中开工:规模与结构双优化 湖州市南浔区近日举行 “奋战首季 奋勇当先” 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,57 个项目总投资 261.87 亿元,其中 9 个项目参加浙江省集中开工仪式,总投资 70.18 亿元。项目涵盖制造业、服务业、基础设施、农业等领域,其中制造业项目 24 个,总投资 108.08 亿元,包括智能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高端产业项目,体现了南浔区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决心。 二、数字化监管:全流程精准服务 南浔区创新建立项目全过程数字化监管服务系统,围绕项目 “准入评审、要素配置、开工建设、竣工投产、履约认定” 五大环节,实现实时监测与动态管理。系统通过 “红黄绿” 三色灯预警机制,对进度滞后项目自动触发督办流程,由牵头领导亲自协调解决问题。例如,某智能仓储设备项目因土地指标问题进展缓慢,系统亮红灯后,区领导牵头召开专题协调会,10 日内完成指标调剂,确保项目按时开工。 三、产业带动:集群效应初显 此次集中开工的制造业项目中,10 亿元以上项目达 5 个,包括总投资 30 亿元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生产基地项目,建成后预计年产电机控制器 100 万套,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。服务业项目则以数字经济、文旅融合为重点,如总投资 20 亿元的南浔数字经济产业园,将重点引进云计算、大数据企业,目标打造长三角数字经济副中心。 四、要素保障:破解落地难题 南浔区通过 “土地整治 + 存量盘活” 双路径保障项目用地,2022 年计划整治低效用地 5000 亩,其中 30% 优先用于新开工项目。在资金方面,设立 20 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,对重大项目给予最高 5000 万元的股权投资。同时,推行 “项目代办制”,由专职代办员全程协助企业完成审批手续,平均审批时间缩短 40%,实现 “拿地即开工”。 五、未来目标:打造增长极 南浔区目标通过全年项目建设,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5% 以上,制造业投资占比提升至 45%。到 2025 年,形成智能装备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、光电信息三大百亿产业集群,成为湖州接轨上海、融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。
2022-02-21
-
【2022年湖州招商】湖州市工业经济瞄准质效靶心持续发力:智造转型与低效整治双轮驱动
湖州市工业经济瞄准质效靶心持续发力:智造转型与低效整治双轮驱动 一、产业升级成效:排名跃升与动能转换 2021 年,湖州市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,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跃居浙江省第 4 位,较 2018 年首次排名提升 16 位,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位列第 29 位。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2%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 52%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 22%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 二、“腾笼换鸟” 攻坚:低效整治的组合拳 针对高耗低效企业,湖州实行 “赛马” 机制,建立 “五单一库”(问题清单、任务清单、责任清单、措施清单、成效清单、企业库),对省定高耗低效企业开展全方位合规检查。通过 “一企一策” 分类处置,引导企业通过搬迁入园、技术改造、兼并重组等方式提升能效,2021 年整治高耗低效企业 620 家,腾出土地 8000 亩,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。 三、智能化改造:传统产业的新生 湖州市以 “千企技改” 行动为抓手,推动纺织、电梯、椅业等传统产业全流程数字化改造。例如,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,实现钢管生产全流程数据监控,成材率提升 8%,年节约成本超 5000 万元。截至 2021 年底,全市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 1500 余项,创建省级智能工厂(数字化车间)35 家,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 85%。 四、绿色制造体系:低碳发展的湖州模式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,湖州迭代工业碳效码,将企业碳排放量与用能、用地等要素挂钩,实施差别化政策。同时,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全覆盖,2021 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 5 家、省级绿色园区 3 个,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6%。长兴县探索 “强村公司 + 绿电交易” 模式,引导企业购买农村光伏项目绿电,既降低企业碳足迹,又增加村集体收入,形成绿色共富新路径。 五、未来方向:智造与绿色双引领 湖州市计划到 2025 年,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,培育 10 家 “未来工厂”、100 家智能工厂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 60%。同时,深化工业碳效码应用,建立覆盖全行业的碳足迹管理体系,力争建成国家级绿色低碳园区 5 个,成为全国绿色智造示范城市。
2022-02-21
-
【2022年浙江招商】浙江: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创新与思辨
浙江: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创新与思辨 一、政策突破:构建宽容失败的创业生态 浙江省近期推出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引发广泛关注:大学生创业可申请 10 万 - 50 万元贷款,若创业失败,10 万元以下贷款由政府代偿,10 万元以上部分代偿 80%。这一政策突破传统扶持模式,旨在通过风险共担机制降低创业门槛,吸引青年人才。数据显示,政策实施首月,全省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 320 家,同比增长 45%,其中杭州、宁波等地的数字经济、文创领域成为创业热点。 二、社会反响:激励与担忧并存 舆论普遍认可政策的突破性: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分析指出,该政策使大学生创业风险成本降低 60% 以上,显著提升创业意愿。但也有观点担忧可能引发道德风险,如浙江工商大学研究团队建议建立 “创业信用档案”,对恶意骗贷行为纳入征信系统。事实上,浙江已配套出台《创业担保贷款风险防控办法》,要求创业项目需通过第三方评估,政府代偿后保留追偿权,确保政策可持续性。 三、多维支撑:配套措施与产业联动 除贷款代偿外,浙江构建了 “培训 + 孵化 + 融资” 全周期扶持体系:省级财政每年安排 2 亿元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,在全省高校设立 100 个创业实训基地,开展 “创业导师结对” 活动。例如,浙江大学创业园推出 “校友基金跟投” 模式,政府代偿政策与社会资本形成协同效应,2021 年孵化出估值超亿元的创业项目 12 个。 四、深层意义:稳就业与产业升级 在服务业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,该政策更具战略价值:2021 年,浙江大学生创业企业带动就业超 20 万人,其中 60% 集中在数字经济、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,成为产业升级的生力军。未来,浙江计划到 2025 年培育 100 个大学生创业示范项目,形成 “创业苗圃 - 孵化器 - 加速器” 生态链,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。
2022-02-21
-
【2022年浙江招商】浙江国资国企:新春 “开门红” 背后的双循环实践
浙江国资国企:新春 “开门红” 背后的双循环实践 一、经营数据:开局即冲刺的国企担当 新年伊始,浙江省国资国企展现强劲动能:省国贸集团 1 月实现营收、利润双增长,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45%,旗下浙江土畜紧急调配 10 万件巧克力、5 吨冷冻鸡翅支援防疫一线,惠元缅甸制衣公司春节不停产,1 月生产成衣 15 万件。这些数据背后,是浙江国资围绕 “双循环” 战略的精准布局。 二、产业布局:三大板块的协同发力 省国贸集团的实践颇具代表性:在商贸板块,浙江化工、国际供应链等企业营收增长超 20%,通过构建 “跨境电商 + 海外仓” 体系,推动防疫物资、日用消费品全球配送;在金融板块,旗下浙商资产推出 “供应链金融 + 区块链” 产品,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,1 月放款额超 50 亿元;在健康板块,浙江医药加急生产新冠检测试剂,产能提升至每日 1000 万人份,保障区域防疫物资供应。 三、区域协同:长三角国资联动创新 浙江国资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,与上海、江苏国资共建 “长三角应急物资储备联盟”,2021 年联合储备口罩 5 亿只、防护服 1000 万套。在产业协作方面,浙江交通集团与江苏铁路集团合资建设沪苏湖铁路,2022 年 1 月完成投资 12 亿元,推动长三角高铁网密度提升 15%。 四、未来方向: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 2022 年,浙江国资明确 “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”,要求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 3.5%,重点布局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。同时,启动 “绿色国企” 创建工程,省能源集团计划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 60%,浙江石化舟山基地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碳捕集技术应用,年减排二氧化碳超 100 万吨。
2022-02-18
-
【2022年绍兴招商】绍兴市柯桥区:印染产业破 500 亿的科技创新密码
绍兴市柯桥区:印染产业破 500 亿的科技创新密码 一、产业规模:从 “染缸” 到 “智缸” 的跨越 2021 年,柯桥区印染产业交出亮眼答卷:总产值突破 500 亿元,达 500.76 亿元,同比增长 13%;增加值 195.3 亿元,增长 18.2%。这一成绩的背后,是科技创新的持续驱动。以永通印花为例,其 “人棉活性印花工艺” 获中国专利优秀奖,参与制定浙江制造标准,研发投入占比超 4%,带动产品溢价率提升 20%。 二、创新生态:全链条的科技赋能 柯桥区构建了 “企业主体 + 平台支撑 + 政策激励” 的创新体系: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新增 33 家,省级研发中心新增 9 家,授权发明专利 80 件。在平台层面,国家纺织面料馆柯桥分馆建成行业首个数字化检测中心,可提供 200 余项国际标准检测服务,检测周期缩短 50%。政策层面,设立 5 亿元印染产业创新基金,对获得国际认证的企业给予最高 300 万元奖励。 三、绿色转型:从高耗到低碳的蜕变 面对 “双碳” 挑战,柯桥区实施 “绿色印染三年行动”:推广超临界 CO₂染色等新技术,万元产值能耗下降 12%;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 15 家,蓝印小镇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,年减少标煤消耗 20 万吨。此外,柯桥区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 “印染产业大脑”,实时监测 300 余家企业的能耗、排放数据,预警准确率达 95%,相关经验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。 四、未来图景:全球纺织创新策源地 柯桥区目标到 2025 年,印染产业总产值突破 800 亿元,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 40%。为此,将重点建设 “国际纺织时尚创意中心”,引进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等国际机构,推动 “柯桥面料” 向 “柯桥设计” 跃升,力争成为全球纺织趋势发布地。
2022-02-17
-
【2022年柯桥区招商】绍兴市柯桥区:510 亿项目签约背后的产业升级逻辑
绍兴市柯桥区:510 亿项目签约背后的产业升级逻辑 一、签约盛况:头部项目的集群效应 2022 年 2 月,柯桥区 20 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,总投资 510.85 亿元,涵盖新材料、泛半导体、生物医药等领域。其中,宝武碳业碳纤维项目(100 亿元)、天圣绿能 + 现代纺织项目(100 亿元)、华昌铜矿主题文旅项目(100 亿元)等 3 个百亿级项目尤为瞩目,标志着柯桥区从传统纺织业向高端制造、绿色能源、文旅融合的多元转型。 二、产业逻辑:传统与新兴的双向突破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,天圣绿能项目整合光伏、储能与纺织生产,计划建设 100 万千瓦光伏电站,实现纺织园区绿电自给率超 50%,年减排二氧化碳超 200 万吨;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,宝武碳业碳纤维项目将填补省内高性能纤维空白,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汽车,预计达产后年产值超 80 亿元。此外,乡贤经济成为亮点,申洲国际、荣盛控股等头部企业设立华东总部,带动资金、技术回流。 三、平台支撑:开发区与自贸区的协同 柯桥区依托中国(浙江)自由贸易试验区绍兴片区,推出 “项目落地全周期服务包”,实现外资项目审批 “最多跑一次”。在绍兴经济技术开发区,推行产业链 “链长制”,为每个签约项目配备 “链长 + 专员” 组合,确保宝武碳纤维等项目在土地招拍挂后 3 个月内开工。2021 年,开发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25%,位列全省开发区前十。 四、未来目标: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构建 柯桥区提出 “五年翻番” 目标:到 2027 年,全区 GDP 突破 3000 亿元,先进制造业产值占比超 60%。通过此次签约,柯桥区正构建 “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新兴产业规模化、现代服务业融合化” 的产业格局,致力成为长三角南翼的产业创新高地。
2022-02-17
-
【2022年绍兴招商】绍兴市:跨境电商破百亿的 “丝路” 突围
绍兴市:跨境电商破百亿的 “丝路” 突围 一、规模跨越:从试点到示范的三年蜕变 2021 年,绍兴跨境电商出口额达 118.6 亿元,同比增长 20.64%,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。自 2019 年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来,绍兴迅速构建起 “产业带 + 跨境电商 + 海外仓” 模式,全市跨境电商企业近 4000 家,其中柯桥区纺织、诸暨市珍珠等 5 个产业集群成为省级试点,集聚效应显著。 二、产业联动:传统市场的电商化转型 绍兴的跨境电商崛起依托深厚的产业根基:柯桥区中国轻纺城设立跨境电商专区,2021 年线上交易额超 50 亿元,1.2 万家商户触网转型;诸暨市山下湖镇打造 “珍珠跨境电商产业园”,通过亚马逊、阿里国际站等平台,将珍珠饰品销往 120 个国家,单价提升 3-5 倍。此外,绍兴推出 “跨境电商 + 市场采购” 组合政策,对企业海外仓建设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,2021 年新增海外仓面积超 10 万平方米。 三、服务创新:全链条的生态构建 绍兴市建立 “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”,集成物流跟踪、关税代缴、知识产权保护等 12 项功能,企业操作效率提升 70%。在金融支持方面,与中信保合作推出 “跨境电商贷”,2021 年为企业提供融资超 30 亿元,不良率控制在 0.5% 以内。同时,开展 “百场万企” 培训计划,年培训跨境电商人才超 1 万人次,缓解专业人才短缺问题。 四、未来布局:“双循环” 中的枢纽角色 绍兴计划到 2025 年,跨境电商出口额突破 300 亿元,培育 10 个亿级跨境电商品牌。通过深化与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合作,建设 “绍兴 — 中亚” 班列,2022 年首列班列运载纺织面料、机械装备等货物,行程 9000 公里抵达乌兹别克斯坦,开辟跨境电商陆路新通道。
2022-02-17
-
【2022年南浔区招商】湖州市南浔区:长三角文旅新地标背后的区域协同
湖州市南浔区:长三角文旅新地标背后的区域协同 一、战略机遇:沪苏湖铁路催生的文旅红利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和沪苏湖铁路建设,南浔区迎来文旅发展黄金期。2022 年 1 月,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(上合区)正式设立,南浔作为核心区域,规划建设 31 个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,总投资超 200 亿元。其中,“水晶晶国际美食城” 作为标杆项目,总投资超 22 亿元,涵盖美食文化街区、养生理疗等六大板块,目标打造长三角美食旅游目的地。 二、项目布局:文化基因与现代业态的融合 南浔的文旅项目凸显 “江南文化 + 时尚体验” 特色:复兴丝商文化,重建 “四象八牛” 商业建筑群,引入米其林餐厅、国际咖啡品牌;挖掘古镇 IP,推出 “南浔夜宴” 沉浸式演出,游客夜间停留时间从 1.5 小时延长至 4 小时;发展康养产业,与上海瑞金医院合作建设国际医疗中心,提供高端体检、中医理疗等服务,预计年接待康养客群 50 万人次。 三、交通赋能:“轨道上的文旅圈” 成型 沪苏湖铁路预计 2024 年通车,届时南浔至上海虹桥仅需 30 分钟,将纳入上海 “1 小时文旅圈”。南浔借机推出 “高铁 + 旅游” 套票,与上海春秋旅行社等机构合作开发 “古镇探秘”“丝绸文化之旅” 等线路,2021 年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 28%,其中上海客源占比提升至 45%。 四、未来愿景:长三角文旅协同示范 南浔区计划到 2025 年,文旅产业投资累计超 500 亿元,年接待游客突破 2000 万人次,旅游收入超 200 亿元。通过与苏州吴江、嘉兴嘉善共建 “环淀山湖文旅联盟”,联合推出长三角水乡旅游护照,实现景区门票互通、线路互推,致力成为长三角文旅一体化的样板区。
2022-02-17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